《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》 第1章

《骑驴找马:职业发展路图》

骑驴找马

职业发展路线图

徐小平 著

光明日报出版社

序言

在人生旅程的中途,徐小平出现了

作者:俞敏洪

二十多年前的中国,我们感到深渊一般的痛苦和绝望。生活是那么平淡,

平淡得如一潭发绿发臭的死水,甚至生命再也发不出一声痛苦的呐喊。我们没

有权利去选择或放弃,没有资格去追随心灵的呼唤,更不能奢望去走自己的

路。绝望已经到了心灵的最深处,麻木,心如死灰。在一切以组织和集体为中

心的社会里,在消灭了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里,选择,显得奢侈而陌生。二

十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开始拥有工作、财富和地位,更重要的是,我们开始拥

有了做人的尊严和选择的自由。如果说在历史的任何阶段、在生命的任何时

刻,人都会面临迷茫、痛苦和绝望的话,那么,不同时代的痛苦和绝望所具有

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二十多年前的中国青年,是找不到希望的绝望一代;

二十多年后的中国青年,是能够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一代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

上说,现在的年轻人是幸运的,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。

看起来,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应该天天快乐,载歌载舞才对,既然有路可

走,就不要再犹豫,选择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是了。但事实上很多看上

去很光明的大道,实际却是令人窒息的死胡同和沼泽地。一些人进了死胡同再

也转不出来,一些人陷入沼泽地成了牺牲品。太多的选择,太多的诱惑,怎么

办?自由给很多人带来的是更加深刻的痛苦和绝望。两代人的绝望不同在于,

前者是所有人的处境相同,大家能从集体的绝望中找到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平

衡;后者是一人一本难念的经,个体的绝望,使人很难找到同病相怜的人,在

第 1 页

《骑驴找马:职业发展路图》

现实中和心理上缺乏〃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〃的慰寄。从心理伤害

的角度讲,后者的绝望比前者更加深刻和真实,更加惨痛和酷烈。更致命的

是,在不同选择造就不同命运的年代里,周围充满了比自己更加成功、优秀和

富有的朋友、同学和同事。这些晃来晃去的成功者,把人心晃得破碎了,把人

的精神晃得快要崩溃了。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人生失败者的人,在十字路口彷徨

的人,没有看清方向就急匆匆地上路了。结果是一次又一次走错,一次比一次

绝望。

人非先知。每个人都有迷茫和绝望的时候,每个人都有在十字路口徘徊而

无法抉择的时候。如果自己在黑暗中摸索,很多人就会在原地打转,永远走不

出生命的恶性循环,浪费时间和生命。如同夜空中有指明方向的北斗星,这个

世界也需要驱散心里迷雾的指路人。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领路人,是因为他们

经历了人生的迷茫和痛苦、阅读了无数人的生命历程、对人类的痛苦和绝望有

着深刻的感受与理解之后,仍然能怀着一颗悲悯而博大的心,用自己哪怕一点

点微薄的力量,为解除人类的痛苦和绝望做出贡献。这些领路人不一定是释伽

牟尼或耶稣(他们本来都是人,后来被人们尊奉为神),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

边。可能是你的邻居、朋友和老师,可能是你未曾谋面的陌生人。他们的一句

话、一篇文章会使你的心灵豁然开朗,使你解脱烦恼,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在生

活中的位置,投入真正愉快和成功的生活之中。

毫无疑问,现在你正在读的这本书《骑驴找马》的作者徐小平,就是这样

一位普通而平凡的领路人。

第一个对青年成长的烦恼做个案分析的人

见到过徐小平的人,都会被他那充满激情的讲话和略带沙哑的爽朗笑声所

感染,从他写的任何一本书的字里行间,都可以读出他的激情和智慧。中国的

年轻人,尤其是大学生们,几乎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徐小平。不是因为自我吹

嘘,尽管在书中,他经常调侃地称自己为〃老人家〃或〃大师〃。实际上他十分平

易近人,是个亲切而谦和的人;也不是出于别人对他的吹捧,尽管有很多电

台、电视台和报刊都讲述了他的故事和他对人生设计的见解。徐小平之所以成

名,是因为他对无数青年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,对中国青

年的前途有着真切的忧患和焦虑。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智慧,为中国青年探

索着一条切实可行的、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。

可以说,徐小平是对求学、留学、就业中所面临的选择、痛苦与绝望进行

透彻的案例分析和哲理总结的第一人。从八十年代开始,有很多人号称是人生

咨询专家、能给青年们带来希望和前途的演讲家。事实上,除了用虚假的崇高

(bsp;给自己捞取一点世俗的名声外,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改变过青年们的命运。其

中有些人自己就是迷途的羔羊,却以领头羊的角色出现,结果使青年们更加迷

茫。更多的人为了迎合青年的需要,写作所谓人生指导专著。于是,一夜之

间,不管是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,还是在飞机场火车站的书亭中,这类书籍比

比皆是。有些书确实给受伤的心灵带来了安慰,给痛苦的命运带来了希望,但

其中有大量的内容都是把国外的东西直接翻译过来,远离中国青年的现实生

活;即使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书,大部分内容也是东摘西抄,既不成体系也不切

实际;更多的则是除了挖掘别人的隐私赚取版税外,毫无价值。青年们的书桌

上堆满了各种人生咨询的书籍,而人生的路却愈走愈窄。

于是,徐小平出现了。他的演讲和他的著作,改变了无数青年的思考方式

和行为方式,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方向和生命历程,同时也改变了如此苍白

无力、虚假做作的思想工作方式和空洞无用的道德说教。

成熟与单纯、老练与天真集于一身的人

徐小平一九九六年从加拿大回国时,是〃两个皮箱一个梦,雄心壮志离家园

第 2 页

《骑驴找马:职业发展路图》

〃……这是他当年为出国留学所写的歌词。此一时,彼一时。彼时离家园是离开

祖国闯荡世界,此时离家园是离开已经在加拿大定居的妻子和孩子回国创业。

回国到底干什么?两个皮箱是事实,但一个梦想却朦胧,雄心壮志也许有,但

如何实施却茫然。

一九九五年底我第一次出国,第一站就是走进他的家。几杯酒下肚后,我

发现在国外洗碗打工,养妻生子,攻读学位已近十年的他,一如既往地保留着

生活的热情和思想的敏锐,尤其是对中国的任何进步和发展,他都大加赞美,

并被我独自创立新东方的艰辛所感动。从大学时代起,我就被他对生活的热情

和思想的敏锐所感染,把他当作是我在大学时代所碰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,以

至于他出国十年后我依然不能把他忘怀。所以,激动过后,我邀请他回国创

业,希望把当时小小的新东方做大做好。

小平就这样回来了,没有犹豫,没有后悔。当时的新东方还十分破旧和狭

小,在两间违章建筑的旧平房里办公。在拥挤的办公室里,勉强挤进一张小小

的办公桌,算是小平的办公地点。工作嘛,先打杂,无非是帮我处理一些公关

事务和学生问题。没有谈好报酬,没有谈好工作时间,凭着多年的友谊和相互

信任,我们开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合作。

小平在新东方处理的第一件事就十分棘手。有个学员和北大校卫队发生了

冲突,北大校卫队坚决要求这个学员道歉,否则就不让上千名新东方学员走进

北大的教室上课,而这个学员也不屈不饶,坚决不道歉。事情就这样僵在了那

里,新东方几乎所有的人都出面了,但是解决不了问题。最后徐小平出面了,

他请那个学生喝咖啡,和他谈心到深夜十二点,终于把那个学生说动了,最后

去给北大校卫队道了歉。

当时的新东方,几乎全部是渴望出国的学员。很多学员对出国的痴迷,几

乎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。我们发现学员面临着如下几个严重的问题:首先是

学员对国外大学的了解几乎等于零,因此在择校时无从下手;其次是学员盲目

出国,只要能走,到美国到南非都行,就是不想在中国呆下去,这就是小平后

来归纳的出国集体无意识;紧接着就是学员拿到了国外大学通知书和奖学金后

的签证问题,很多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对签证官,经常被无理拒签;最后是

学员的心理问题,很多学员出国不成,就钻了牛角尖,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,

不知道在中国干什么,人生失去了方向、目标和动力。作为一个外语培训学

校,新东方似乎只要把英语教学水平搞好就算完成了使命,解决这些问题并不

是新东方的本份。我也曾零零星星地为学员做过一些咨询,但并不是有意识地

要把它做成一个系统,做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,尤其是从哲学的高

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。而小平以对年轻人的前途的使命感和对祖国未来的忧

患意识,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,迅速成立了学员免费咨询处。几年来,他

面对面咨询了成千上万的学员,做了难以计数的咨询讲座。讲到嗓子嘶哑,讲

到汗流浃背,讲到学员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大工作时,他那狭小的家里就总是聚集着认识或不

认识的年轻学子,听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谈音乐、谈人生、谈前途、谈哲学。

学音乐出身的他,字里行间充满了让人为之心动的旋律。当时的我,就是坐在

他家里的忠实听众之一。十年后的徐小平,已经年近四十岁,经历了无数磨练

和沧桑,但和学员们一接触,那颗年轻的心就开始跳动起来。凡是和他有过亲

密接触的人,立刻能发现,除了充满人生智慧的头脑,他有着一颗欣赏和包容

年轻人的赤子之心。但是,光有一颗年轻的心,绝对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对年轻

下载

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。能把成熟与单纯、老练与天真如此矛盾的优点集于一

身,迄今为止小平是我知道的第一人。

善于命题并写作的人

第 3 页

《骑驴找马:职业发展路图》

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使命,必须同时具备思想的高度和前瞻性。一九九六

年回国后不久,小平就提出了〃中国机会论〃,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

的国家,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却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,

只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,使学生一头扎到了书本中,再也看不见外面的世界有

多么灿烂。小平认为,任何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,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人生

观、价值观。所以在对学员进行案例分析的时,他一直站在现实的、理性的高

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小平的第一本书《美国签证哲学》在一九九九年出版

时,我们俩曾经就书名进行过一场讨论。我认为最好用〃技巧〃,但他坚持要用

〃哲学〃,理由很简单,一个人如果在技巧的层面解决问题,只能解决有限的具

体问题,但如果站在哲学的高度,就会纲举目张,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
?

返回

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 倒序 正序

《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》本章换源阅读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