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醉迷红楼》 第1408章

隆正帝闻言,看了眼沿江两岸林立的工厂作坊,点点头道:“这倒也是,百姓们愈发富足了,对他们的敬畏心也就不存了。”

贾环讥笑了声,道:“他们到现在也想不明白,他们何罪之有。口口声声耕读传家,家风清正。

却从未想过,他们的耕读,是靠免税赋徭役的功名,收投献之土地,招佃户奴仆去耕。

这些人不事生产,只理直气壮的寄生在朝廷和百姓身上,吸血滋养,还整日里故弄玄虚,指摘朝政,清谈误国。

这样的人不亡,皇朝焉能不败?

一代又一代,总是这样循环。

臣不怀疑若有外敌踏破中原时,他们中有人会跳江殉国,或是举家反抗,宁死不降。

历朝历代,都有这样的风骨人物。

臣钦佩之。

但是,却也奇怪为何从没人想过,这些人,也是致使国运衰败的那群人之一。

一码归一码……”

隆正帝道:“那你又为何将他们的典籍,都让人好生收藏起来?一把火烧了不更好?”

贾环呵呵笑道:“书中的道理其实许多都是没错的,都是我华夏文明的瑰宝……

陛下不用这样看臣,臣承认典籍之正,和杀那些人并不矛盾。

前明圣人王阳明,宣知行合一,与宣知易行难的朱熹对立。

讲道理,谁心里都知道王阳明说的对。

实践和真理并行才是王道,才是正道。

可是您看看这世间,到底还是朱熹的理学大兴天下。

缘何?

就是因为他们读书人,大都读的明白,却做不到。

而且他们读书科举,只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,颜如玉和千斤栗。

千里做官只为财嘛。

所以,尽管书里的道理其实大都是正确的,但读书人本身却从没做到。
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
三岁稚童都会背,可哪个士子真心悯农?

便是这个道理。

从他们的根儿上说,朱熹为什么宣知易行难?

因为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,结果自己个儿又招惹尼姑,又招惹儿媳,所以就叫知易行难。

他知道,但做不到,知行不一。

而臣之所以让人将典籍收好,是希望日后能对万民的教育有利。

安排人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
工厂作坊可以使百姓富庶,这些典籍用的好,却可教化百姓德行。

两者不可偏颇。”

“这么说来,你还是要让儒家子弟做官?”

贾环点点头道:“就目前而言,只能如此。但肯定和之前的儒家子弟不同……”

隆正帝讥笑道:“朕还以为,你会打算让那些工厂作坊头头参政。”

贾环面色肃然道:“臣从没这种打算,也不允许他们参政。

尤其是那些私人工厂作坊,更不可放纵!

前朝晋商之祸,臣一日不敢或忘。

商人天生谋利,这是本质。

所以,不可托付于权柄。

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’的思想,灌输了华夏千百年。

不能给有钱的人再加权,否则,必生乱事。

可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给他们尊严,但政事,最好少参与。

尤其是商贾!”

“你能想到这一点,朕就放心了。”

隆正帝面色满意的看着贾环,叮嘱道:“不止大秦要如此,去了海外,同样如此。

你啊,太过重情义。

是好事,但亦有隐忧。

将好处一点不保留的分给了那几家……

你在时,自然极好。

他们那几家感你情义,受你恩惠良多,自然拥护于你。

可再过百年,你不在了,怎么办?

朕断言,若不从头羁縻,到时候必生大乱!

需记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……所以,海外的规矩,从开始就要立好。

大秦内,以赢秦天家为主。

四海外,则以你贾家为主。

哪边都不能乱,否则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贾环啊,事关亿万百姓的命运,不可心慈手软,更不可儿戏。”

贾环点点头,从后面苏培盛手中接过斗篷,替隆正帝披上后,笑道:“陛下放心,臣心里有数……

陛下,臣准备以银行的名义,将官府抄家得来的田宅,全部以正常市价买下来。

再多建些宅子,用来安置从外省迁移过来的百姓。”

“外省?”

隆正帝皱眉道:“你要从哪里移人?”

贾环笑道:“从关中,或者,八桂之地。反正,多是贫苦之地。

那里的百姓,只能靠着几亩贫瘠劣田为生,苦不堪言。

咱们这里如今空出来了那么多宅子田地,何不惠及于民?

又可解工厂作坊用工荒的难处。”

“贾环,那可不是小数目啊?”

隆正帝被贾环的计划惊住了,道:“而且,你将那些高官士绅的豪宅,给百姓住?”

不是他看不起自己的臣民,但这里面涉及国礼。

他爱民,但却不能看着天下秩序混乱。

贾环摇头笑道:“那些大宅子是留出来,做奖励的。

譬如,谁能改进工艺,提高生产。

或是谁能发明出好技艺,再者谁能管理好工厂……

都是给杰出的人住。

寻常工人,就只能在城外普通宅第里住。

绝对的公正,反而是一种不公正,丧失了进步的动力。

陛下您想啊,从外面迁移来的百姓,一开始对居住要求肯定不高。

原本能宽宽绰绰住三五人的四合院,现在可住十几人。

如此就能安置一大批。

臣另外再让人建一些,那么百万人可置!

金陵如此,其他大城亦如此。

将贫瘠之地的百姓,接入繁华之地。

不用几年,整个大秦的百姓,都能过上好日子。

日子好了,就会多生,人口便会暴涨……”

隆正帝抽了抽嘴角,道:“贾环,一座城池的容纳量,终究是有数的。

金陵移民百万,差不多已至极限。

再生百万,怕是会拥挤非常。

不要出了乱事。”

贾环嘿嘿笑道:“陛下,您当臣真是菩萨心肠,给大家免费分房啊?

住了咱的房,就要听指派!

到时候会有大批人被调去海外出差的……

要是没这些房,好些人都会觉得故土难离,不愿出海。

有了这些房,他还能不去?

他敢!

等到了海外,会发现原来海外之地如此宽敞富饶,还有大屋子住。

嘿嘿,便能在外面安下根来。

有秦民在,那里便是大秦的封国。”

“好奸诈的混账!”

隆正帝瞪了贾环一眼,笑骂道。

贾环哈哈一笑,从后面推过轮椅,道:“陛下,该歇会儿了,久站对您龙体不好。

您啊,就安心在江南巡视受用吧。

看看大秦秀丽的江山。

其他的事,先让臣去办,办差了您指正指正就是。

臣可指望着您老长命百岁,还想让您替臣在后方掠阵呢。

不瞒您说,这世间除了陛下您信臣,纵着臣这般干,其他人怕都以为臣是疯子……

没您看着,臣一离开大秦,大秦一准生乱。

不管是十三王还是张廷玉,怕都等着咱们君臣完蛋,然后拨乱反正呢。

咱可万万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啊!

所以,您可一定要好好将养龙体!

这工厂作坊看的差不多了,明儿臣侍奉您去金陵名景逛逛?

总要尝遍金陵名菜吧?”

“哼哼!怪道你这般孝顺,朕原看你这孝心就不纯!

果不其然,原来你是想指使朕给你做事,怕十三弟和张廷玉出手对付你。”

“天地良心啊陛下!臣这样的盖世英雄,还怕他们那种小喽啰?”

“放屁!你敢动他们,天下立刻大乱!

如今这天下的一半骂名在你身上,一半,不,一大半骂名却在他们身上呢!

清理儒教的骂名,都让人家给你背锅了,你还说人家?

厚颜无耻!

张廷玉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,怎么遇到了你这么个妖孽!”

“陛下,您真真是……夸赞臣了啊!”

“快闭嘴!块被你气死。去,推朕去那边瞧瞧……”

“陛下,那边看过了啊,就是几个泥腿子挑了自家种的菜在糖厂门口卖。

您说这些刁民,也不知从哪学到的法子,这分明是臣当年卖菜时用的法子,他们居然学到了。

臣一会儿抢他们一娄菜,出口气!

忒不讲道理了……”

“再放屁老子捶你,快走!”

“哈哈哈!得勒,咱们走着!”

……

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布局妥当

“轰隆!”

五月初五,入夏第一雷。

神京,皇城,大明宫。

紫宸上书房。

年不到五十,业已头发花白的张廷玉,双目隐隐赤红。

他手中拿着的,是江南各省呈上来的第一季度的税赋财政报表……

数据惊人!

只第一季度,隆正二十四年,前三个月各省所收税赋,竟已相当于去年半年的税赋。

从过去三年的增长速度来看,他能想到今年会有一个大增幅,却没想到,增幅会如此之大。

更没想到的是,在贾环倒行逆施之法,横行江南之时,江南各省非但没有处于水深火热,民不聊生中,反而,反而欣欣向荣,兴盛至斯!

而根据两江、两湖、两广总督、巡抚等各省大员的上奏,后面的情形,还要大好……

怎么会这样?

千百年来,儒家传承,难道真的是错的?

张廷玉承认,如今的文官大都太过腐朽混账,但是……

前贤无数,在他们的年代,也没有这样国富民强啊。

哪朝哪代,朝廷会收到如此多的税赋?

花出去的,竟没有进的多,也没有进的快……

这简直……

不可理喻!

“啪!”

隐隐含怒的将手中折子丢在桌几上,张廷玉面沉如水。

分管户部的胡炜,脸色也不大好看。

尽管户部的入账又要多了许多,可说到底,他亦是儒教门人。

原本已经和张廷玉、陈西樵密谋,若是江南生变,无论如何,都要劝说太上皇,拨乱反正!

哪怕死谏!

可谁曾想……

他们不会怀疑江南各省的大员做假,因为这些大员,都是张廷玉一手挑选出来的。

可越是如此,越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。

“叮叮当、叮叮当、铃儿响叮当……”

正在这时,在这亿兆黎庶的主宰之地,一言可为天下法的神圣之所,竟响起了乐声。

还非礼乐。

众人侧目看去,就见嘉德皇帝赢昼,正面色激动喜悦的摆弄着手中的一巴掌大的木盒。

乐声,便是从他手中响起。

“皇上……”

赢祥头疼的揉了揉眉心,唤了声。

赢昼回过神,见众人都看着他,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,还分享喜悦道:“十三叔,你瞧这个,八音盒!

前些年贾环就有一个,是南面的商贾送他的,从西洋而来。

他宝贝的不得了,只给他老婆顽,竟碰也不让朕碰。

没想到,如今咱大秦也能做出来了!

十三叔您听,这声音多脆!

就是忒黑心了,一个要二十两银子……”

张廷玉闻言,抽了抽嘴角。

他官居一品,食双俸,一月也不过三百六十两。

只能买十来个这个小玩意儿。

寻常庄户人家,全家一年的吃用,也不过二十两。

这还?

返回

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醉迷红楼 倒序 正序

《醉迷红楼》本章换源阅读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