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之,能带上的都带上了。
不管如何,他都要将要让这个县城繁荣起来,赢得这次的比试,赢得最初政治资本。
在刚起步就输了,如何让上面如何倾斜资源培养他。
每年都有等待补缺的新人,也就是说,未来这些资源争夺会越来越激烈,要是没有一份漂亮的履历,如何能够吸引上面的人?
胡县令听到外面的喊声,放下手中已经秃了毛的毛笔,站了起来。
那衙役已经闯进了书房,看到胡县令大声喊,“大人,外面来了一群人拿着任职令,说自己是新上任的县太爷!”
胡县令心里咯噔一声,心道:“总算是来了!”
他就知道自己逃不过,刚出那么大一件事,皇帝或许不将他放在眼中,但是总有一些人不介意帮皇帝把这件事给办了。
他冲着衙役说,“行了,别喊了,随本官一同出去看看。”
胡县令穿着一件棉衣,这件棉衣看颜色应该是深蓝色,同样打着补丁,颜色都快洗得变成了浅蓝色。
带着衙役出了县衙大门,胡县令看着门外一群年轻人,拱了拱手说,“本来就是本地的县令,能否容本官借看一下任职令。”
王蒙看到出来一个干瘪瘦老头,还愣了一下,随后忙将手上的任职令递了过去。
又打量了一眼这个干瘪瘦老头,衣服上好几个地方打的补丁,看着跟这个破败的县城如出一辙。
胡县令仔细查看了任职令,确认确实盖着吏部的印章,他才双手将任职令送了回去,“几位还请稍等,我这就收拾了东西交县衙让出来。”
“等等!”王蒙喊住了胡县令。
“胡县令,难道你就不想看看你的调任令?”
胡县令愣了一下,他还以为自己被罢官了,还想着收拾了行李回老家去。
王蒙又从别人手中接过了一纸调令,递给了胡县令。
胡县令看了看,当看到自己被调到远近闻名的富县,顿时眼泪盈眶。
“我无德无能,何以能去接手这个县?”
王蒙心里哪知道,他真是帮府城把这纸调令带过来。
实际上府城知府也知道胡县令是一个好清官,但是好清官不代表拥有开拓能力,没办法将一个贫瘠的县发展成富县。
这一回,上面将这个贫县作为了比赛场地,不管怎么说,这个县城都要起来了。
而胡县令虽然没办法让一个贫县富裕起来,但却是一个难得的清官,将这一个清官安放在富县上,绝对不会怕他鱼肉百姓。
这也是知府的考量,之前他将治下贫县的名字报上去,原本没觉得有什么希望被选中,可偏偏被选中了,自然得考虑怎么安放胡县令。
最后想了想,还是将治下一个富裕的县城交到胡县令手中。
为何将调任令交给王蒙,那是因为王蒙过来之时先拜见知府,两人是同一个书院出来的,是自己人,便让他将调任令一同带了过来。
胡县令抖着手,握着调任令。
自己呆在这个县城九年一事无成,没想到知府大人竟然这么看重他,将这么一个好的县交到他手上。
他一定不会负知府大人所托,好好管理好这个富县。
胡县令走时没有多余的东西,手里只拎着一个打着补丁的包裹。
胡县令要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,不少衣衫褴褛的乡亲父老,迎了过来,手中拿着仅有的各种土地产。
有些是自己栽种的菜,有些是粗面窝窝头,而这些已经是百姓手中最好的东西了。
胡县令泪眼盈眶,拒绝了大家塞的干粮。
百姓中一个弓着腰的老人走了出来,看得出来,这个老人在百姓群中非常有威望。
“胡县令,你是一个好县令,既然你已经有了好前途,我们也就不留你了,只希望你好人有好报。”
胡县令抹了抹眼睛,亲手扶住了老人,“胡老,新上任的县令是京中来的,见识的也比小老高,肯定能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。”说着又转头看向路边的王蒙等人,“王县令,这些户老乡亲就交给你了。”
王蒙郑重的点了点头,“胡县令请放心,我会凭借自己所有的努力,来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。”
胡县令又扫了一眼所有百姓,这才背过身去,拉着一头毛驴,背着包裹往城门口走去。
一会儿人就这样目送着他的背影。
王蒙看着这群百姓跟身边的人说,“难怪书上说,这个世界上,百姓是最可爱的人。你对他好,他们自然会以真心来回报你。”
凡是要考科举,都要学一本必不可少的书。
这本书叫做《最可爱的人》。
原本王蒙还有些疑惑,但是看到这群真心对待胡县令的百姓,他一瞬间明白过来。
百姓确实是最可爱的人。
即使胡县令没有帮他们什么,甚至没有改变他们的境遇,但是没有乱加税,乱摊徭役,对于百姓来说,这就是难得的好官。
这些百姓要求太低了,已经低到尘埃里去了。
不由得王蒙心里起了一股豪情,若是说之前,他还想奔着官场,那么此时他想为这些可爱的人做些什么,也想做百姓口中口口相传的好官!
第151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(151)
“……趁着这次机会; 我们一共在十三省安排了三百多学子,其中多数都是近十年来培养出来的进士。”
“再加上跟随过去的学子; 一共放出近两千人。”
这是一个会议,不大的圆桌会议; 全都是这些年来负责帮敏宁处理下面事物的秘书。
听他们各自汇报情况; 敏宁就坐在最上首听着。
她翻开了面前的本子,本子上记录了有哪些学子前往了哪些地方?
翻了几页之后,敏宁点了点头; 等待所有人都报告完毕; 她才开口道:“下面的这群学子都是刚做官; 得好好监管; 千万不要被金钱和美色给腐蚀了。每一个学子都是我们辛苦培养出来的; 学的本领不同反响; 要是闹出问题来; 可是比一个庸官闹出的问题更大。”
下面的人连连点头。
敏宁继续道:“人才还要继续培养下去,咱们的人才储备还不够; 如今这点存量还远远不够满足市面上所需,如今整个大清都缺人; 缺的最多的就是大量的人才,如今培养出来的堪堪满足自己的需要,最好再扩大; 将这些人才推广到其他势力手中。”
“回东家的话; 已经陆续投入资金办大学了; 和有些商人一起合资的大学也开始投建了。未来十年; 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出现井喷爆发状态。”
“这些你们继续跟进,我们在讨论一下,下一个五年计划。”
“接下来的五年,人才培养持续跟进,铁路修建也要继续,还有大力投入资金打造海军……”
一日时间转眼就过,敏宁开完会后便回到了园子里,前几年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,要在规划下一段任务,如今处于一个转折点,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,每个人都有些迷茫,所以需要敏宁来指点迷津。
为了方便敏宁特意搬到了圆明园,开会的地点也选在了圆明园不远的一处宅子。
揉了揉额头,这已经是开会的第四日,仍然有一些事情未处决完毕。
敏宁想着什么时候开一场更大的会议,多招一些人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又过了三日,未决的问题终于处理完毕,敏宁才松了一口气。
回到圆明园后,她没有想到四爷也过来了。
愣了一下,她才问,“不是都说了,我在圆明园这边住几天在回宫。”
四爷放下了手中的书,抬起头看向她,“有一些事想要跟你商量,这几日里关于你那些生意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吗?”
敏宁若无其事的移开了眼,脱下了身上的外套,挂在了衣架上,洗了手,才走到四爷面前开口。
“已经处理好了,现在生意做得越来越大,我也只能把住方向不让它脱轨。”
四爷点了点头,然后说起了自己这次过来的目的,“倭国那边传来了信,说是想要透过德川家的人来掌管倭国,我过来是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
敏宁挑了挑眉,“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四爷将详细的情况说了,敏宁才摸了摸手指,回道:“短时间内确实可行,但是想要长期的话,没哪个可能。”
随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,“倭国那个地方古怪的很,天皇就跟庙里的石像一样是供着的,然而不论哪个政权当政都是以天皇的名义。德川家族如今正盛,若是真能够一直保持下去,确实能够加倭国,掌握在手中。怕就怕倭国政权更替,会反叛,以往花费的心思会付诸流水,到时候我国的政权可能会脱离我大清之手。”
四爷附和着点了点头,其实他也是这么个想法。
“不过……”敏宁话音一转。
四爷抬眼看向她,“你有什么主意尽管说出来。”
敏宁一边整理思绪,一边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“暂时可以靠着德川家族将倭国掌握在手中,然后实行两路方策。”
四爷问哪两路?
敏宁回道:“推行官话,让倭国的人同样说我国的官话,学习程朱理学,还有大力发展贸易,让倭国在经济上依赖我国的贸易,依赖到什么程度,最好一旦如果那边发生变动,咱们这边贸易一段就能够让他们饿死这种程。”
光是从宋朝开始就可以看出程朱理学对于中原思想的禁锢,再从经济着手,两样加锁所在倭国身上,就不相信我国还能够摆脱大清自主发展。
四爷思考了一下,作为统治者自然喜欢程朱理学,一下子便明白了这招的厉害,随后又问到了前者,“倭国的书不都是从我国传过去的吗?”还需要费工夫再送书过去?
敏宁摇头,“倭国接受的思想是从唐朝那会儿传过去的,已经一千多年过去了,某些思想早跟如今中原大不相同。”
四爷点了点头,“就照你说的,先探一探。”
倭国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,敏宁又问起了西藏那边的战事。
四爷回道:“岳钟琪在半个月前已经奔赴西藏,如今还会有消息传来。”说到这里,他踌躇了一下才开口,“这次火器爆出来之后,肯定会引起不同反响。关于八旗营的改制,你有什么想法?”
敏宁认真的看了一眼四爷,随后道:“爷,八旗士兵的改制,您最好还是跟太上皇商量一下,没有太上皇的支持,你很难做成的。”
四爷点头他自是明白这个道理。
太上皇才退位不到一年,他就这么忙着八旗营,这让太上皇怎么想?
“等待岳钟琪打胜仗的消息传过来,我就给太上皇传信,详细说明火器之利,到时再提到我打算让禁军改用火器。”
很明显四爷这是打算直接撇开火器营,重新组建一队使用火器的军伍。
拿禁军开刀,那是因为禁军是专职保护皇帝、皇宫安全的,也算是合理。
禁军要是真的改造完成,大概会全面往八旗推广。
“既然你能做决定了,那我肯定会支持你。”敏宁觉得他这个主意挺好,改造禁军不会触犯到太上皇那根敏感的神经。
让四爷先用禁军来摸底,才能够增加经验推广到八旗营中。
“三哥,我觉得这事有点险,要不还是像求救吧?”
弘时悄悄的躲在了墙角边,然后跟身边的弘暻说。
弘暻目光一个不错的盯着前面的铺子,这是一个酒肆,卖的都是一些散酒之类的。
之前薛管事?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