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官路多娇》 第69章

2年,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。

明皇闻听起义的消息,不由心想,老在寺院里,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,性命难保。正在此时,他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,汤和在信中邀请明皇参加郭子兴的义军。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,说有人知道此信,要去告密。于是,明皇放下钵盂,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。这一年,明皇25岁。

在明皇称帝之前,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。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,巩固后方;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,储备粮食,增强经济实力;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,以免树敌过多。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,是明皇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。

明皇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,粮食供应成了问题。与和州相对,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(今安徽当涂)、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,但是没有船只,只能望江兴叹。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,明皇亲自处理合并事宜。七月间,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。明皇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,从和州东渡长江。到达对岸的采石,常遇春一马当先,率军冲杀,攻克采石,获得大量粮食。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。见此,他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,任船顺流而下,断绝退路。将士们见无路可退,一鼓作气,在明皇率领下攻克太平。进入太平,明皇重申军纪,严禁掳掠,有个别兵士犯禁,立即处死,因此,明皇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。明皇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,自己做元帅,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。这样,明皇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。

至正十六年(公元1356年)三月,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,进攻江南元军。乘此机会,明皇亲自统率水陆大军,第三次进攻集庆(今江苏南京)。在第三天,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,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。但是,明皇看出降军心存疑虑,军心不定。于是他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,在夜里守卫,而自己身边,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。

第二天,降军知道此事,都十分感动,疑虑全消,甘愿跟随明皇打天下。于是,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,不到十天,他便攻下集庆。

明皇进城后,下令安抚百姓,改集庆为应天府。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,升他为枢密院同佥,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。明皇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,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,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。

此时,尽管明皇拥有十万兵力,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,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,而且四面受敌。东面和南面是元军,东南是张士诚,西面是徐寿辉,虽然同是反元武装,但是张、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。不过,北面小明王、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,大大牵制了元军,而且,张士诚、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明皇。这样一来,明皇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,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。

明皇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。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,他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。出战前,为了严明军纪,他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,并准备以军法处斩。此时,李善长出来求情,众将不知是计,也一起求情。于是明皇就顺水推舟,说看在众人的面上,暂时免去徐达死罪,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,做到不烧不抢,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。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,因此,无不严守军纪,镇江很快攻下。到1357年冬,明皇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、丹阳、江阴、常州、常熟、扬州等地,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。到1359年,从现在的地图看,明皇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、太湖以西,往南经江苏、安徽、浙江三省交界处,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。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,形势已大有改观。

在完成了“高筑墙”的部署后,明皇便着手实行“广积粮”了。在初期,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,即征收“寨粮”。但是长此以往,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,失去民心。为了解决粮食问题,明皇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,决定推行屯田法,大力开展军队屯田,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,负责兴修水利,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。几年工夫,到处兴屯,府库充盈,军粮充足。在1360年,明皇下令不再征收“寨粮”,以减轻农民负担。为了积粮,明皇明令禁酒,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,私自酿酒获利,明皇知道后,下令杀了胡三舍,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,希望明皇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。执法如山的明皇大怒,坚决严明军纪,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。

在争取民心的同时,明皇还不断网罗人才,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,他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。这些人在明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,如李善长、朱升。他十分尊重儒士,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(即唐桂芳,以字行),询问汉高帝、汉光武、唐太宗、宋太祖、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,这也表明明皇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。

明皇之所以能够从社会最底层,成就帝业,开造一代大明王朝,由许多方面的因素。但在诸多原由中,有一个不被人关注的方面,那就是狂雪。

狂雪!!

第158章:茫然不解的叙述

关于狂雪的叙述,也就到此为止。

接下来,仍是关于明皇的记述。

明皇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,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,长江下游有张士诚,东南邻方国珍,南邻陈友定。方国珍、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,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,没有多大雄心;陈友谅最强。

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。后来他杀死倪文俊,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,攻占了太平、采石。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,就杀了徐寿辉,在采石称帝,国号汉,改元大义。

接着,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,平分明皇的领地,应天大震。明皇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,一时众说纷纭。惟有刘基默不作声,明皇知道刘基有主张,于是征求他的意见,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,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。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,但是他杀君自立,部众离心,人民疲敝,故而不难战胜,只要等他们深入,再以伏兵击之,不难取胜。

明皇同意刘基的判断,于是设计诱敌深入,制造战机。明皇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,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,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,约陈攻击应天,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。

六月二十三日早晨,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,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,方知受骗中计。但为时已晚,明皇的伏兵奋起攻击,陈友谅大败。明皇收太平,占领信州、安庆。陈友谅败逃九江,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,于是明皇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,陈友谅逃往武昌,明皇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。

正在这时,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,力量削弱。至正二十三年二月,张士诚乘人之危,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,刘福通向明皇求救。待到明皇率军赶到安丰时,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,明皇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,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。

明皇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,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,于是率兵进攻洪都(今江西南昌)。

明皇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。至正二十三年(公元1363年)七月,明皇统兵二十万,进发洪都,陈友谅获悉后,撤出围军,迎战朱元璋,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。

鄱阳湖水战,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,至十月三日结束,进行了三十六天。明皇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,火攻陈军,最终取胜,陈友谅被乱箭射死。

1364年元旦,明皇称吴王,建百官司属,仍以龙凤纪年,以“皇帝圣旨,吴王令旨”的名义发布命令。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,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,明皇为西吴。

至正二十四年三月,明皇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,陈理最终出城投降。在吞并了陈友谅后,明皇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。

张士诚是泰州人,早年贩卖私盐为业。元末发动盐徒起义,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,建国号为周,建元天。1356年,建都平江(今苏州)。消灭陈友谅父子后,明皇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,一举攻下通州、兴化、盐城、泰州、高邮、淮安、徐州、宿州、安丰诸州县,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。

至正二十六年五月,明皇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。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,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,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。不看开头和结尾,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。这表明明皇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,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。

明皇的军队攻势迅猛,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,杭州、湖州先后投降,平江成为孤城。于是明皇以重兵包围平江,发动平江战役。

在围城的同时,明皇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,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,小明王沉于江底。接着,明皇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,称1367年为吴元年。平江战役开始时,明皇筑墙围城,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,高过城墙,以弓弩、火铳向城击,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。城内一片恐慌,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。张士诚反复无常,贪图享受,对部下也十分放纵。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,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,仍不忘享乐,坐在银椅上饮酒,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,结果桃子还没到口,恰好一炮打来,脑袋被打得粉碎。明皇曾多次派人劝降,都被张士诚拒绝。张士诚死守平江,粮尽后,便以老鼠、枯草为食;箭尽了,便以屋瓦为弹。直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九月初八,明皇率军攻入平江城,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。最后,张士诚被俘,解往应天。明皇问话,他不搭理;李善长问他,他则破口谩骂。无奈,明皇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。当时张士诚47岁,东吴灭亡。

明朝建立伊始,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,一片凋敝。对此情形,明皇实行了发展生产,与民休息的政策。1368年,明皇称帝不久,外地州县官来朝见,明皇对他们说:“天下初定,老百姓财力困乏,像刚会飞的鸟,不可拔它的羽毛;如同新栽的树,不可动摇它的根。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”。

1370年,明皇接受大臣建议,鼓励开垦荒地,并下令:北方郡县荒芜田地,不限亩数,全部免三年租税。他还采取强制手段,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;对于垦荒者,由政府供给耕牛、农具和种子;并规定免税三年,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;还规定,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,必须栽种桑、棉、麻各半亩,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。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。

除了民屯外,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。军屯由卫所管理,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。明军士屯守比例是:边地军队三分守城,七分屯田;内地军队二分守城,八分屯田。军粮基本上?

返回

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官路多娇 倒序 正序

《官路多娇》本章换源阅读
X